兰大首页 | 招生工作 | 专业设置 | 文件汇编 | 本站首页 |

内容导航

链接导航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成果展示 > 正 文

立足西部,改革创新,建设一流国家理科地理学基地(2005年度一等奖)

【来源:教务处 | 发布日期: | 作者: 】     【选择字号:

80年代以前地理学各专业主要是培养“基础型”人才。但80年代以来,情况有了变化,地理学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出现3种流向:极少部分从事高校或研究部门的教学、科研工作;大部分去政府部门从事技术、规划或管理工作;一部分被推荐或考上研究生,进入更高一级的学习。受市场经济规律冲击,地理学专业设置、课程调整一度出现功利化倾向,专业基础教学削弱,严重影响了高校主要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在地理系各专业招生生源不足、优秀生源缺乏的困难情况下,以致有关研究所、高校地理系纷纷更改名称。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大院校的地理系均几易其名,多数地理系更名2至3次,某校地理系11年间就四易其名。为改变基础削弱、地理特色淡化的现状,国家教委在几所重点综合大学建立了“地理学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宗旨是培养基础理论研究与高等学校教学人才,并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起示范和辐射作用。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1991年被首批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9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评估。进入“十五”建设以来,地理学基地确立了“立足西部、改革创新、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在下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围绕地理学基础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所主持的“面向21世纪地理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由面向21世纪地理学教学改革研究系列报告,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及地理信息系统3个专业以及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分析与区域地理、地理信息系统5门专业课的教学研究报告组成,成功改变了高校地理系改名、课程体系紊乱、基础理论教学削弱的局面,对提高地理学科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突出贡献。2001年9月,该项目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结果被评为“优秀”。
    (2)将科学研究纳入教学计划,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基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思想,以国家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为核心,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主要培养基础宽厚、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地理学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建立了“五?三”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的前提下,将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一是学生早期介入科研,培养和提高了学习热情,使他们提前了解和进入科学前沿某一领域,极大地激发了创业意识;二是学生的创新思想与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团队合作意识浓厚。三是语言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毕业论文水平和质量也普遍提高。
    (3)基于知识结构优化组合思想,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配置以及主要课程的教学内容。目前,确定了18门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特色方向课作为核心课程。综合性的学科基础课(突出“宽”字)由代表地理学理论基础的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代表当代资源环境科学发展趋势的环境科学概论组成,技术性的学科基础课(突出“精”字)由代表地理学表达方法的地图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和计量地理学组成。由研究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学、生物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组成专业基础课(突出“厚”字)。特色方向课则注重“新”字,如“全球变化”、“环境考古学”、“地学前沿讲座”等。这些核心课程体现了全球化、技术化、综合化、个性化、国际化五大特色,课堂教学效果好、质量高,受到学生欢迎。
    (4)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编写具有学科集体竞争力的自然地理学系列教材。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大力提倡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方法的创新性、手段的现代化。王乃昂主持的“气候学”、杨太保主持的“土壤地理学”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优秀项目,潘保田主持的“地貌学”被评为创建项目。“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入选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自然地理学”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全国地理学科共3门)。重点建设了具有学科集体竞争力的自然地理学系列教材,该系列教材在教学中全面应用,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已成为国内优秀的品牌教材。
    (5)发挥区域优势,建设国内先进的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在硬件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中,重点建设与改造了一批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培训实验室。三大自然区过渡带是兰州大学长期科学研究的重点地区,凝聚着三代教师的心血,产出了众多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时代、幅度与形式等研究成果,曾被选入美国地质学教科书。在梳理和筛选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等单位为依托,采取校地共建的方式,建立了三大自然区过渡带野外实习基地。该实习基地的野外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和典型性,而且地域范围适当、交通方便,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共同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我们采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措施,实习基地已向国内外开放。目前已有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地理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基地等前来开展联合实习。
    (6)教学科研良性互动的师资队伍。立足西部,确立了以自主培养为主、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通过“十五”期间的建设,已逐步形成一支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学术思想活跃、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基地现有教师38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教授16人,副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11人。教师中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占80%,有“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3人,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获得者2人。2004年,自然地理学“西部环境变化”成为高校地理学科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之一,在全国地理学界引起相当反响。
    在“十五”建设的推动下,基地先后申报获得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3个硕士学位点,2000年以来获得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等博士学位授权。2000年,成立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西部资源环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和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2002年,自然地理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全国排名第一。基地近五年共承担国家教学研究项目6项,省、校级项目16项,在《高等理科教育》等杂志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篇,研究报告1部。通过开展教学研究,地理学基地在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革新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先后获得5项教学成果奖。其中,由李吉均等完成的“地理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获2003年度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由王乃昂等完成的“立足西部,改革创新,建设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获2005年度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通过教育部和国家基金委联合进行的专家组现场评估,被评为优秀基地。

成果应用:
    (1)负责完成的面向21世纪地理学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被全国各高校广为引用,促进了国内高等学校地理学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地理学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示范区,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为地理学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全国其他高校、尤其在西部地区高校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辐射与示范作用。
    (2)新版《自然地理学》教材受到普遍欢迎,被全国100多所高校地理系及相关专业广泛选作本科教材,并被指定为硕士、博士生入学考试必读参考书。由于该教材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截止2004年已重印达10次之多。其使用之广泛,覆盖影响面之大,发行销售量之多,在全国同类教材中均居于前列。
    (3)三大自然区过渡带实习基地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供了坚实的保证。该实习基地已向国内外开放,先后有柏林自由大学地理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基地学生前来实习或开展联合实习,在本科生国际化交流与联合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4)基地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普遍较高。一是生源质量起点高,基地班入学成绩平均比普通班学生高出20多分,多数学生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良好的素质。二是外语水平提高快,基地班学生全部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六级通过率在50%以上,高出普通班3~4倍。三是研究生考取率达80%以上,为国家输送了一批高层次基础研究与教学后备人才。四是获得多种奖励。五是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评价是“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科研思路活跃”。中科院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评价是“学生勤奋刻苦,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版权所有 (C) 2005-2006 365滚球网址 All rights reserved.
Lanzhou Universit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fice